陳炳元:易鑰
天龍出版
天龍出版
526頁/繁體竪排/精裝/25開
香港星易公司
可郵寄外國
付款前,請先跟店主聯繫,謝謝!
Telephone: 3997 0550
Telegram / Signal / Whatsapp / Wechat:68793475
Email:xinyibooks@yahoo.com.hk
https://xinyibooks.blogspot.com/
不如詩之專言詩、書之專言書,禮之專言禮,而是配合天道(天言時,重在氣)地道( 地言位--即是佔有之空間、地位與環境,重在勢)以示人道。(即人際關係,如何運用時勢氣勢形勢情勢因時因地因人因事而制宜,啟發高度智慧,明示原理法則,用來處世接物,應變通變,進而開物成務,退可利用安身。繫傳言之洋矣茲列舉以明之--
「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是而已者也。」
「精義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
「化而裁之存乎變,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
「是故聖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神以知來,知以藏往其孰能與於此哉。」
所遺憾的是從來闡釋易經者,雖有千百家,宋儒丁易東易統論評謂:「不是說得太玄而失其真,便是說得太雜而各有偏。」明清以來,積習難改。目今世道陵夷,人心險惡,罔顧信義,祇圖利害。書云:「人心唯危,道心唯微。」如何安身立命,變通求新,實為當務之急。夫易為君子謀,亦為謀國者謀。試觀六十四卦大象,或為君子以‥‥ 或為先王以‥‥上以‥‥。以者用也。先師唐文治嘗謂:「立法以垂後世者,乃千古之。
書籍是增加知識,促進思想,啟迪智慧之最佳文化傳播工具。任何書籍,尤其是古典經籍,能不能傳之久遠,全觀是否適合時代需求,為人們所接受與吸收,以證實其存在價值。當茲競尚科學文明之現階段,而此書自問世以來,不僅發售於國內,甚至暢銷于東亞歐美。從而可知時不分古今,地無分中外,人類求知慾與渴慕高度文化之追尋,並不受時間空間之影響而有所差異。同亦說明科學並非全能解決任何問題,尤其科學愈發達,一切事物亦隨之愈趨于錯綜複雜,變化莫測。既令人不敢想像,甚至不可思議。因此,如何應變于現在,通變于未來使成為當前嚴重之課題。有識之士深深引以為憂。要想解答此嚴重課題與解決所有疑難問題瞻前顧後,唯有求之于中華文化思想之根--易。
易傳曰:「作易者其有憂患乎?」古代作易聖哲,本身有何憂患之可言?而是憂天下後世者深且遠矣!易經古稱易象,秦始皇焚書坑儒時,被宰相李斯說是卜筮之書而幸免於燬,才得保全此「時互三古人歷四聖」之集體創作,儒家尊列為群經之首者,蓋其\r 常經;因時以制宜者,是天下之通義。」
今後欲為往聖繼此絕學,允宜另闢研究途徑。一方面灌注現時新學術新思想,加以融會貫通,使人易學易知,俾發揚易道之真理與精義。一方面儘量發掘易道常與變通與新之自然法則,使能變通趣時,日新富有。通變達用,彰往知來。易傳曰:「日新之謂盛德,富有之謂大業。」又曰:「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
如何能知來?重在一「幾」字。孔子曰:「知幾其神乎?」一語道破研易用易之唯一方法。唯能知幾,方能知來;唯知來,才能應變通變。易傳曰:「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故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唯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故學者想要知來,必先知幾三要想知幾,必先研幾,是為上乘法。
余學易五十載,而今垂垂老矣:深信晦久必明,剝極終復之道,更何況殷憂啟聖萬古常新之中華文化,所以能悠久、高明、博厚無疆者,實質上具有其繼往開來之啟發性,變通趣時之合乎時代性,日新盛德之富有策勵性。西人目之為陰陽文化,終必大放光芒于廿世紀,弘揚于世界,時勢然也。願與讀者共相期勉姑拭目以待之。
陳炳元 序于民國六十七年冬至初復
「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是而已者也。」
「精義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
「化而裁之存乎變,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
「是故聖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神以知來,知以藏往其孰能與於此哉。」
所遺憾的是從來闡釋易經者,雖有千百家,宋儒丁易東易統論評謂:「不是說得太玄而失其真,便是說得太雜而各有偏。」明清以來,積習難改。目今世道陵夷,人心險惡,罔顧信義,祇圖利害。書云:「人心唯危,道心唯微。」如何安身立命,變通求新,實為當務之急。夫易為君子謀,亦為謀國者謀。試觀六十四卦大象,或為君子以‥‥ 或為先王以‥‥上以‥‥。以者用也。先師唐文治嘗謂:「立法以垂後世者,乃千古之。
書籍是增加知識,促進思想,啟迪智慧之最佳文化傳播工具。任何書籍,尤其是古典經籍,能不能傳之久遠,全觀是否適合時代需求,為人們所接受與吸收,以證實其存在價值。當茲競尚科學文明之現階段,而此書自問世以來,不僅發售於國內,甚至暢銷于東亞歐美。從而可知時不分古今,地無分中外,人類求知慾與渴慕高度文化之追尋,並不受時間空間之影響而有所差異。同亦說明科學並非全能解決任何問題,尤其科學愈發達,一切事物亦隨之愈趨于錯綜複雜,變化莫測。既令人不敢想像,甚至不可思議。因此,如何應變于現在,通變于未來使成為當前嚴重之課題。有識之士深深引以為憂。要想解答此嚴重課題與解決所有疑難問題瞻前顧後,唯有求之于中華文化思想之根--易。
易傳曰:「作易者其有憂患乎?」古代作易聖哲,本身有何憂患之可言?而是憂天下後世者深且遠矣!易經古稱易象,秦始皇焚書坑儒時,被宰相李斯說是卜筮之書而幸免於燬,才得保全此「時互三古人歷四聖」之集體創作,儒家尊列為群經之首者,蓋其\r 常經;因時以制宜者,是天下之通義。」
今後欲為往聖繼此絕學,允宜另闢研究途徑。一方面灌注現時新學術新思想,加以融會貫通,使人易學易知,俾發揚易道之真理與精義。一方面儘量發掘易道常與變通與新之自然法則,使能變通趣時,日新富有。通變達用,彰往知來。易傳曰:「日新之謂盛德,富有之謂大業。」又曰:「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
如何能知來?重在一「幾」字。孔子曰:「知幾其神乎?」一語道破研易用易之唯一方法。唯能知幾,方能知來;唯知來,才能應變通變。易傳曰:「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故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唯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故學者想要知來,必先知幾三要想知幾,必先研幾,是為上乘法。
余學易五十載,而今垂垂老矣:深信晦久必明,剝極終復之道,更何況殷憂啟聖萬古常新之中華文化,所以能悠久、高明、博厚無疆者,實質上具有其繼往開來之啟發性,變通趣時之合乎時代性,日新盛德之富有策勵性。西人目之為陰陽文化,終必大放光芒于廿世紀,弘揚于世界,時勢然也。願與讀者共相期勉姑拭目以待之。
陳炳元 序于民國六十七年冬至初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