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敦函/黃家騁:易學與醫學
大元書局出版
535頁/繁體竪排/平裝/25開
ISBN:9789866171154
香港星易公司
可郵寄外國
付款前,請先跟店主聯繫,謝謝!
Telephone:3997 0550
Telegram / Signal / Whatsapp / Wechat:68793475
Email:xinyibooks@yahoo.com.hk
https://xinyibooks.blogspot.com/
本書為黃家騁與其尊翁黃敦涵聯手創作之鉅著,頗具深度與廣度,值得有志易學與醫學研究者參考與佐證。
中國醫藥學院周治華教授推崇本書謂:兩漢以後,五行易應用於醫學,具備數學模式,超越於西洋醫學近二千年,本書以西洋科學方法,研究易與醫學,可謂獨具慧眼,且對我固有民族文化與民族自尊心,有振衰起蔽之效。
序
現代科學,莫不應用數學模式。蓋科學精微,推數學之必需條件與充足條件可以適應其需求。語言文字,雖長篇累牘,無法描述之科學問題,往往一二數學橫式,能曲盡其妙!李政道、楊振寧諾貝爾之論文,才二頁之數學式耳,楊氏以普通語言釋基本粒子,則逾五萬言。(註一)易之為數學模式,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西人多未夢見,而我祖先,自三代以來,已廣泛應用,兩漢以後,五行易應用於醫學,更使中國醫學,具備數學模式,超越於西洋醫學者近二千年,此正中國醫學閎觀之精髓,人身整體理論之卓越成就。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由於西洋科學之一日千里,前此視為玄奧與迷信者,已漸可用西洋科學解釋。由於我國國劫積弱,少數對西洋科學並未深入之留學人士,據政府要津,竟以中國醫學為不科學,亟欲全盤廢棄之。國人成為舉世崇拜之科學家者,自李政道、楊振寧始,二氏却迷信於易(註二),國人亟欲廢棄中國醫藥者,以汪兆銘、許民誼為最,二氏却為漢奸之酋。
一國國民如喪失其民族自尊心,亡國滅種,何待龜筮!
本書以西洋科學方法,研究易與醫學,非特獨具慧眼,具足振衰起敝,發揚民族文化,挽欲喪之民族自尊心,至可佩也!是為序。
中華民國六十七年六月一日序於台中中國醫學研究所
序言
余早歲受經,明醫與易,多有觸類旁通之處,習知人身臟腑之生理作用,本於天地陰陽,而天地陰陽之理,莫備於易。及長,應考出國留學肄習西洋科學,察知彼邦所有聲光、電化、算數、測量、機械、製作之精巧,皆具於易中。故演易而參以西學,每多可通之處,而西方學者研究吾國之易經,知其變化錯綜之程式,足為西方物理生化氣數之根源,由中英文互譯之間,即可知中外醫學理論之交流,前途誠存莫大之樂觀也。
我國古易,由於羲、文、旦、孔四聖之發皇,貫三才,匯萬彙,亘古今,而莫能外,獨惜我國元明以後,歷朝耽於制藝設科,學術流於浮薄,詩禮春秋,尚未能身體力行。易經所言,皆屬性與天道,註述諸家,只屬空談名理,罔顧實際,甚且演卦揲爻,只像小兒七巧圖玩具,直將一部易經,置諸無用,豈知聖人作易,開物成務,無一語託諸空談,愧吾淺學,未能通德類情,以抒發易經之旨,惟有取精用宏,擇其與中西醫理其有互參之處者,觸類而引申之,以易學為端緒,作為中西醫學交流過程中之探源初步,期能與海內外人士,同參斯旨,期能以易理而光大中西學術,同贊天地化育之功,以成盛德大業,不亦懿歟!
目錄
周治華序
序言
第一篇 原易
第一章 易與中華民族文化
第一節 易為我國文化精萃
第二節 易與道
第三節 生物細胞之奧妙
第二章 生生之謂易
第三章 元者氣之始
第四章 易學為中國哲學思想流派
第五章 易與生命哲學
第六章 周易贊訟生命
第二篇 中華民族醫藥思想
第七章 易為醫學思想的導源
第八章 中華民族的重要醫藥觀念
第一節 生的觀念
第二節 中和觀念
第三節 陰陽觀念
第四節 平衡觀念
第九章 醫經與中國文化精神
第一節 醫經為中國文化精神質素
第二節 大易創立全生思想
第三節 史前時代病名的考證
第十章 卦象對醫理之啟示
第一節 需卦
第二節 豫卦
第三節 屯卦
第四節 蒙卦
第五節 觀卦
第六節 復卦
第七節 巽卦
第八節 艮卦
第九節 渙卦
第十節 小畜卦
第十一節 坎卦與離卦
第十二節 臨卦
第十一章 醫藥沿革
第一節 哲王制器尚象醫藥有方
第二節 先聖陸續發明醫藥
第三節 遠古以迄商周
第四節 秦漢以迄唐代
第五節 宋金元代的醫學
第六節 明清以迄現在
第十二章 法天思想的階段
第一節 法天思想的形成
第二節 卜筮
第三節 灼龜與瀆筮原筮
第四節 巫醫
第五節 卜筮與八卦的遞嬗
第六節 方士
第十三章 本草
第一節 本草一詞的本源
第二節 本草為醫者習醫之部門
第三節 藥有陰陽配合
第十四章 儒家與儒醫
第一節 儒家對科學的貢獻
第二節 儒家與儒醫
第三節 古代的醫案
第三篇 陰陽五行學說
第十五章 醫與易數
第十六章 干支
第一節 天干地支與易理數學
第二節 易理數學與現代科學
第十七章 五行學說
第一節 五行語義的演進
第二節 五行之目
第三節 五行相合相勝
第四節 五行配五味
第五節 五行配五氣、五聲、五色、五事
第六節 諸家五行之說
第七節 五行配五風
第八節 五行應五臟四時
第十八章 陰陽觀念與五行觀念的形成
第十九章 陰陽五行對醫學的影響
第一節 扁鵲不言五行
第二節 倉公併言陰陽五行
第三節 郭玉只言陰陽
第二十章 陰陽五行與生理學說
第一節 陰陽五行四時為生理之法則
第二節 外陽內陰 背陽腹陰
第廿一章 人體生理配合陰陽五行
第一節 四時之疾
第二節 童稚生理變化
第三節 月令與精神關係
第四節 人副天數
第五節 木浮金沉
第六節 五臟六腑與情性形貌
第七節 五臟的機能
第八節 五臟所合與所傷
第九節 法四時五行
第廿二章 太極八卦為醫學理論的基點
第一節 天地之數起于零
第二節 生物之原與化生之原
第三節 萬物出乎震
第四節 四正與四維
第廿三章 生物的生理與時空
第一節 人體發育順序
第二節 人體生理各部份
第三節 草木生理與位序
第四節 花實的生理位序
第四篇 生理
第廿四章 五臟與四時冖相應
第一節 治病貴乎重時
第二節 五臟四時之相求相應
第廿五章 五臟與五行相配的理論
第一節 五臟五行配合而治
第二節 心腎坎離水火
第三節 少壯與火氣之盛衰
第廿七章 脾臟-內分泌機能影響身心變化
第一節 王清任之解剖實驗
第二節 脾胃之相需
第三節 胰腺與胰液
第四節 下消症狀
第五節 脾積
第六節 土旺於中央
第七節 脾主運用所志為思
第廿八章 中風與中暑-驚恐憤怒以肝膽為治
第一節 肝臟的生理作用
第二節 王清任之解剖
第三節 肝中風與中寒
第四節 肝氣通于目
第五節 肝司五臟之神志魂魄
第六節 在體為筋 在臟為肝
第七節 怒出于肝 風邪傷筋
第廿九章 肺氣調則營衛俱治-呼吸器官有病則牽連全身
第一節 生理與病理之關聯
第二節 肺者氣之本
第三節 肺與大腸互為表裡
第四節 西為金旺之方
第五節 四時五行配合研究
第六節 肺原性心臟病
第三十章 腎臟生理功能-腎司平衡水液保持正常勿使不足
第一節 經云陰常不足
第二節 腎主氣化行津液
第三節 水旺于北方
第四節 腎開竅于耳
第五節 在志為恐恐傷腎
第六節 腎上腺為重要腺體
第卅一章 心為五藏六腑之主-循環器病威脅世界
第一節 循環器病以心臟病為最險惡
第二節 內經記載詳備
第二節 心臟病的傳統理論
第四節 心臟的病因及治療
第五篇 情志
第卅二章 情志病為器官病之原-內分泌研究成新醫學理
第一節疾病之根源
第二節 治療之要本于精神
第三節 天一生水
第四節 太上養神其次養形
第五節 精神與魂魄
第六節 心為君主
第七節 以陰陽為節度
第八節 情志所傷之病
第九節 精傷則陰虛
第十節 情志損傷與五臟虛實
第六篇 健壽
第卅三章 養生原理-和諧統一的理念為養生的根本原理
第一節 陰陽調和是謂聖度
第二節 陽氣若天與日
第三節 葆精惜氣
第四節 調護補養
第卅四章 壽夭的特徵
第卅五章 中和其體-尚中尚時 自強不息
第七篇 病因
第卅六章 陰陽失調之因
第一節 內在的因素
第二節 體內扺抗力不足
第三節 外在的因素
第四節 飲食居處 喜怒情緒
第五節 熱厥寒厥
第卅七章 四時五行之因
第一節 四時病因之分析
第二節 陰勝陽衰則畏寒
第八篇 診法
第卅八章 診治之法
第一節 診病常以平旦
第二節 參伍以求
第三節 診斷四綱
第九篇 病機
第卅九章 疾病初起時之診察
第一節 風眩
第二節 寒引
第三節 氣鬱
第四節 濕腫
第五節 神昏
第六節 痛庠
第七節 固泄
第八節 諸痿
第九節 寒噤
第十節 諸痙
第十一節 諸逆
第十二節 脹大
第十三節 狂躁
第十四節 筋病
第十五節 脹聲
第十六節 胕腫
第十七節 轉筋
第十八節 水液
第十九節 嘔吐
第四十章 病機綜要
第一節 疾病所由之理
第二節 王氏論病機
第三節 百病徵候總論
第四節 虛邪之害
第五節 虛邪襲表釋義
第十篇 診察
第四一章 卦脈一貫
第一節 卦脈一貫原理
第二節 三部配卦原理
第三節 左右三部配卦之理
第四節 命門屬于震卦之理
第五節 五行水火各二
第六節 名醫脈案舉隅
第四二章 病症精義
第一節 肝足厥陰經病證
第二節 膽足少陽經病證
第三節 心手少陰經病證
第四節 小腸手太陽經病證
第五節 脾足太陰經病證
第六節 胃足陽明經病證
第七節 肺手太陰經病證
第八節 大腸手陽明經病證
第九節 腎足少陰經病證
第十節 膀胱足太陽經病證
第十一節 三焦手少陽經病證
第四三章 治病四要
第一節 治病必求於本
第二節 統一和諧原理
第三節 陰平陽秘原理
第四節 醫略如戰略
第十一篇 奇經八脈
第四四章 奇經八脈述義
第一節 陰維脈
第二節 陽維脈
第三節 陰蹻脈
第四節 陽蹻脈
第五節 衝脈
第六節 任脈
第七節 督脈
第八節 帶脈
第十二篇 五運六氣
第四五章 五運六氣的根據
第一節 運氣與陰陽的概念
第二節 陰陽二氣之運行
第四六章 五運六氣要領
第一節 五行御五位
第二節 五行與五臟
第三節 五行變為六氣
第四七章 六氣配臟腑
第一節 六氣分陰陽
第二節 陰與陽對
第三節 陰陽虛實
第四節 陰陽相濟
第五節 人體上之應用
第四八章 六氣之分析
第一節 風
第二節 寒
第三節 暑
第四節 濕
第五節 火
第六節 燥
第十三篇 氣血
第四九章 氣納三焦 血歸包絡
第一節 氣
第二節 血
第三節 血氣營衛
第十四篇 子午流注
第五十章 流注概說
第一節 子午流注原理
第二節 人身子平線之運行
第三節 神經的概別
第四節 每一細胞均須照顧
第五節 微血管的生理作用
第六節 針法補瀉原理
第七節 子午流注開穴要領
第八節 守形與守神
第五一章 八卦干支與子午流注
第一節 子午流注與八卦干支
第二節 十二經絡
第三節 俞穴概要
第四節 子午流注取穴法
第十五篇 靈龜八法
第五二章 靈龜八法概說
第一節 龜書溯源
第二節 取穴方法
第三節 八卦八脈與八法
第四節 八穴的分析
第五節 八會穴之特性
第十六篇 綜論
第五三章 易與醫藥之理念與密契
第一節 大易之理論觀念
第二節 中國文化的醫學文獻
第三節 藥學醫學與連山歸藏
第四節 易醫密契諸說之實證
附錄一 道家易學與心理治療
第一章 易道原理
(一)默而成之 存乎其人
(二)養神為上 養氣次之
(三)易之為道 天下至神
(四)性命雙修 形神並妙
(五)乾坤之門 天地之心
(六)聖功神化 一心造之
(七)丹書萬卷 不如守一
(八)萬法歸宗 萬理歸一
(九)虛寂覺悟 靜坐澄心
第二章 易與醫道
(一)太極
(二)兩儀
(三)先天八卦
(四)後天八卦
(五)元亨利貞
(六)帝出乎震
(七)危微精一
(八)乾坤坎離與既未泰否
第三章 坎水專論
(一)坎水本義
(二)上善若水 坎為水精
(三)養生宜明 坎離之用
(四)人身之坎 五行之腎
第四章 靜坐法門 坎離正義
(一)離變為乾之詮釋
(二)離變為坤之詮釋
(三)坎離合義
第五章 醫學求證
(一)水火相濟 核液交流
(二)度過障礙 不虞老化
(三)內分泌液控制行為
附錄二 道家靜坐與精神治療
(一)神經病在醫學名詞上的稱謂
(二)現行西法醫療程序的缺點
(三)西法心理治療應該改革
(四)西方心理治療之兩種學說
(五)靜坐在理論上的根據
(六)我國古法治心之術
(七)靜坐成效之實證
(八)以脈搏測驗效果之實例
(九)伊藤光遠先師所述病例二則
附錄三 陽明學說與禪學境界
(一)心為萬有之本體
(二)無善無惡心之體
(三)聖人之心如明鏡
(四)不假外求之漸修
(五)人胸各有個聖人
(六)去私慾以存天理
(七)良知一箇辨善惡
(八)直指人心以見性
(九)動靜一貫無二致
(十)結論-入世治平為宗旨
附錄四 從科學研究中體認天地生物的法則,說明中華文化的正確觀
(一)從人體健康說起
(二)求證於現代科學
(三)求證於皇極經世
附錄五 翁俊明烈士編年傳記弁言
附錄六 台灣光復的先驅-翁俊明先生行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